炎炎一夏,青春奋斗正当时,2023年“闵学笃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于8月21日圆满结束。短短7周,200位优秀大学生,立足闵行,收获了知识、快乐、情谊和成长。
(资料图)
虽然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但并不意味着项目结束。实践过程中,学员结合参访和岗位实践学习交流情况,围绕社会治理、创新创业、青年发展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若干条合理化建议,目前正在汇总中,最终将形成关于服务闵行区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建设和服务闵行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的暑期实践报告集,并交给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参考,将“闵学笃行”进行到底。
一则回顾短片将同学们在暑期实践的美好回忆汇编成册,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伴随着动人的音乐带领大家重温了参访实践的美好时光。
“我在浦江镇团委,担任团委书记助理,负责团委对基层青年的组织与宣传工作。这也让我走出办公室,调研开路、深入一线、步履不停。”
“我在马桥试验区公司,担任产业发展部专员一职,负责企业服务工作以及梳理试验区内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链。”
“我在古龙五村居委会,担任居委书记助理,负责核实业主信息,处理居民生活纠纷等工作。”
来自全国13所高校的200名优秀大学生,他们来到闵行区各个研学实践场景中参访,了解闵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入各类工作岗位,投身到闵行经济社会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一篇微信推文、一篇实践简报、一篇实践报告、一场组内沙龙、一场校内沙龙、一次汇报展示的“六个一”项目,开展常态化宣传、交流、展示工作。
作为青年人才专场的班长,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逸雯告诉记者,同学们有的走进居民区,有的来到执法部门和建设单位,还有的加入经济部门,尽管大家岗位不同,但都以饱满的热情、真心的服务,为闵行建设添砖加瓦。
“经过一个多月的锻炼,我找到了逐步提升能力的路径,初步看到了机关工作的方法。在‘大零号湾’举办的‘春申金字塔人才(青年创业)选拔计划’活动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大零号湾’在未来产业中寻求突破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感受到‘大零号湾’在努力推动高校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我也为自己能亲身参与其中,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做出小小贡献而感到自豪。”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逸雯说。
此次,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也迎来了一位“闵学笃行”的青年大学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郑于晗,她在校学习新闻学专业,从学校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郑于晗觉得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也学到了很多。“短短7周的实习时光,给我留下了无数珍贵回忆。在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挂职锻炼期间,我跟随带教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足迹遍布闵行南北,在不断精进专业技能与采写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闵行区在便民服务、交通治理、新兴产业扶持等领域的努力。带教记者们的严谨细致、善于钻研、敢于探索等优秀品质也影响并激励着我,在提升自我、服务人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郑于晗说。
汇报演出环节,同学们也以内容精彩、形式丰富的汇报演出展现了青年大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了对闵行这块土地的憧憬与热爱。
三队一组、四队三组
情景剧《我要把闵行的路走一遍》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
诗朗诵《当时我们选择了这座城市》
三队二组、三队三组
歌舞剧《如愿》
华东师范大学
情景剧《闵学笃行:小花狮在路上》
三队五组、四队四组
提琴二重奏+朗诵《这世界那么多人》
同济大学
舞台剧《济士谙闵》
四队一组、四队二组
诗朗诵《青春扬帆正当时,争做时代追梦人》
复旦大学
歌曲串烧《闵学笃行“旦”愿有你》
三队四组、四队五组
汇报+诗朗诵《遇见闵行》
上海交通大学
影子剧《我们和闵行的这个夏天》
在为期7周的暑期实践中,有一批同学勇于挑战、脱颖而出,被评选为优秀学员。学员们在结业仪式上,分享自己在闵行实践的见闻感想,表达了未来与闵行“双向奔赴“的期待。
风起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
未来征途漫漫
闵行愿做你“梦开始的地方”
青春不散场,闵行等你来!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东亚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3 联系邮箱:435 227 67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