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4年八月,明神宗特地派人去探望退休在家的申时行。没想到,使者刚刚踏进申府大门,80岁高龄的申时行就溘然长逝,只留下他亲口所述的一份奏疏。
申时行去世后,明神宗给他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衔,赐谥号“文定”。
申时行是继张居正、张四维后万历年间第三位内阁首辅,和他的前辈张居正相比,申时行活到80岁高龄,去世后仍然被明神宗尊崇,没有另生枝节,贻害子孙。反观张居正,生前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死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明神宗全盘清算,长子因此自尽,弟弟及儿女被发配边远地区,其结局十分悲凉。
【资料图】
申时行曾经是张居正的下属,因为文采出众受到张居正的赏识与提拔,两个人的聪明机智、关心朝政大致相似,为什么申时行身居高位之后仍然能够全身而退,赢得比张居正更好的结局呢?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1、进士有很多,状元只一位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那一年会试中试的有299人,申时行以其出众的文采名列榜首。
凑巧的是,张居正是嘉靖四十一年考试的主考官,那一年的进士都算是他的门生,所以申时行和张居正有这样一层师生关系。张居正很器重申时行,申时行步入仕途经过翰林院、礼部的历练后,1577年,也就是万历五年,张居正推荐他担任吏部右侍郎,职权极重。
此时,明神宗已经即位五年,这位年仅15岁的少年天子还没有亲政,处理朝政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张居正手中。明神宗即位后的最初十年,一直牢牢掌握大权,前管朝廷、后管皇宫的都是张居正。朝廷应该任用什么人、罢黜什么人由张居正拍板决定,明神宗是否修建自己的宫殿、应该封哪位外戚,也逃不过张居正的监管。
申时行那时虽然年轻,但是他显然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表现,他到了吏部之后,做事严格遵从张居正的意愿,张居正因此对他更加认可,对他态度十分亲厚。
而这,也正是后来大臣们诟病申时行的地方。
2、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
也正是这一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当时惯例,张居正应该回家服丧,丁忧三年,而这势必会影响张居正的仕途发展和他正在推行的改革。
于是,有大臣想张居正之所想,向朝廷提出要张居正“夺情”,也就是让他继续留在朝廷为官,不回家乡居丧。
这一提议显然也符合明神宗和李太后的心思,因为年轻的君主仍然需要张居正这位老师的教导和辅佐,李太后的意思则是明神宗要想亲政,应该等到30岁以后。
天子和太后的心意如此,但是很多大臣对此事却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于礼法不合。
一时群情汹汹,张居正成为众矢之的,而这也成为他后来被同僚弹劾的罪名之一。
1578年三月,迫于压力,张居正回家乡葬父,临行之时,他提议增加内阁大臣,将申时行和礼部尚书马自强推荐入阁。
当时内阁中有四位大臣,申时行排位第四,其话语权微乎其微。
虽然张居正离开京城,但是但凡朝廷有大事,明神宗都会马上派人驰报张居正,张居正仍然拥有最终决策权。
内阁中另一位有裁决权的是张四维,他主要处理不需要张居正决定的小事,一直到1582年张居正病逝,张四维成为内阁首辅。
对于张居正的清算正是开始于他去世之后,这其中张四维出力不小,他明里暗里对此事都有推动。
对张居正施以阴谋的张四维并没有在首辅位置上坐很长时间,因为第二年,1583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有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张四维根本不敢想“夺情”的事,他老老实实地回家乡丁忧,并于服丧期将满之时病逝。
从张四维回乡丁忧时开始,申时行就上升成为内阁首辅。
3、迥然不同的第三任首辅
虽然申时行很受张居正赏识,但是申时行的为人行事和张居正完全不同:张居正在任时大权独揽,闭塞言路,任用亲信,严格管束下属。到申时行主政之时,他开发言路,待人宽厚,希望和同僚们搞好关系。
可是尽管如此,申时行的中庸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当时正是张居正受到大臣们弹劾的紧张时期,因为张居正曾经很器重申时行,所以申时行经常受到同僚们的冷嘲热讽,申时行虽然表面温和待之,内心却十分为此苦恼。
申时行遇到的最大困境还来自明神宗。此时明神宗已经二十多岁了,他自觉羽翼已丰,无论对朝政还是后宫之事,凡事都希望摆脱他人管束,将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喜欢听群臣进谏的“激聒”。
可惜大臣们并不认可明神宗的想法,他们不停地针对张居正、内阁提出弹劾,并不断地以“立储”一事直击明神宗本人。
作为内阁首辅,申时行没有采取张居正那样刚愎自用、大权独揽的方式,而是居于大臣和明神宗之间,担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色。
可惜,申时行最后连“和事佬”也没做成。
1586年正月,明神宗最宠爱的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此时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已经五岁了。明神宗更喜爱朱常洵,很想立这个儿子为太子。
明神宗想废长立幼,大臣们却不答应,作为内阁首辅,申时行带领大臣们再次提出:应尽早确立太子人选!
明神宗本不想理会大臣们的提议,但是大臣们却将攻击矛头直指郑贵妃,因此受到明神宗的严惩。
申时行看到君臣矛盾激化,试图居中调和,他向明神宗提议:以后但凡大臣进谏,只允许他们谈论职责范围之内之事。
明神宗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是大臣们却因此对申时行十分不满。
看到申时行站到自己这边,明神宗的态度也有所缓和,他很快单独召见申时行,让他见到了皇长子朱常洛和三子朱常洵,不久就下诏:如果明年大臣们不再提起立储之事,那么等皇长子15岁时就可以册立太子。
看到明神宗做出让步,申时行就不断告诫大臣,提醒大家不要再提起立储之事,以免再激化君臣矛盾,反倒让事情恶化。
结果,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再次提起册立之事。
明神宗大怒,于是把立储之事又往后延迟一年。
当时内阁大臣针对此事特地上书,虽然申时行正在家休假,但是奏疏上还是把他的名字签署在了首位。
申时行听说此事之后,知道此举势必会激怒明神宗,于是他连忙秘密上书,说明自己情况的同时,对明神宗建议说道: “册立之事,既然圣意已定,可以由您亲自裁定,不必因为大臣而妨碍大典。”
虽然是秘密上书,但终究不能始终保密,事情很快泄露出去,于是又有大臣上书弹劾申时行,说他假装附和群臣,私底下却讨好君主,实属首尾两端、小人之举。
一位大臣的弹劾很快引发大臣们的附和,大臣们纷纷指责申时行排挤陷害同僚,没有尽到身为内阁首辅的责任。
申时行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他连忙上书请求辞官。明神宗下诏予以批准。
尾声
1591年,57岁的申时行回到家乡。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沉浮,他自号“休休居士”,颇有些看淡世情的悠然。
申时行离开三年后,皇长子朱常洛才在大臣们的一再请求下出阁受学,于1601年被立为太子。此时,申时行已经离开京城十年之久。
申时行在家乡闲居了23年时间,1614年,他已是80岁高龄,明神宗特地派人前去问候。没想到,使者刚刚踏进申府大门,申时行就溘然长逝,只留下他亲口所述的一份奏疏。
在这份奏疏中,申时行诚挚地对明神宗提出规劝,希望他能够勤勉于朝政,减免征敛等等。
这位担任内阁首辅8年时间的老人,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一心牵挂国事,对年轻的天子寄予无限厚望。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一百零一》、《明史·列传一百零六》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东亚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3 联系邮箱:435 227 67 @qq.com